彭兰
如果身边有学新闻的年轻人,那你应该听过这么一句“黑”话:“如果能重来,我要背彭兰。”彭兰是谁?这些年轻人要做什么?为什么要“背彭兰”?
彭兰,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。这些年轻人是有志于新媒体行业,希望通过读研或其他途径深造的新闻专业学生。而所谓的“背彭兰”,背的是她始版于2001 年的著作《网络传播概论》,这本权威教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,至2017 年已经是第四版。
随着新媒体发展,新闻考研难度越来越大,对于网络传播、新媒体还有媒介融合这些前沿问题的考察,不仅需要书本知识,还需要慧眼、实践和思考。这种复合性学术研究正是彭兰一直坚持的方向,在《网络传播概论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这本一版再版的书是她近二十年来浸淫于新媒体领域,在对互联网技术与应用、新媒体变迁长期观察、长年持续研究的成果。这几年的新闻考研题目在书中总能找到对应的重点。学生们被考题折磨得“死去活来”之后,终于发现了这个“奥秘”,又把它当成看家招数,一传十、十传百,以致这句口诀成了登上各类考研自媒体的吸睛标题。
“我也听学生说过,这就是年轻人的语言方式吧。第四版确实对现在的新现象回应得更全面一些,但不是说真的要把所有东西都背下来再去考试。读书不是这么教条的事情,我也不觉得这本书就是真理,它只是我从2001 年到现在不断认识、不断思考的成果。我更希望年轻人的学习是了解现象,然后读这本书,懂得思考的方向和方式,再去形成自己的思考,获得自己的结论。我相信有一天学生们会超越这本书。”这是一名教授对于学生的期望,也是一位行业领先的学者对于整个行业后来者的期望。
彭兰
学术高手是怎样炼成的?
彭兰位于清华大学内的办公室一如传说中那样朴素简单:一桌,一椅,几个已经塞到不堪重负的书柜,背后有几盆绿植、一只相框。彭兰很喜欢笑容灿烂的自己,所以特地选了一张笑容满面的照片摆在办公室。
比起学术探讨与研究成果的讲解,作为《时尚芭莎》这样一本女性杂志,我们更想知道的是:在必须靠实力说话的学术领域,这位互联网研究领域的顶尖高手是怎样炼成的?
彭兰给了我们一个很有喜感的答案:“从激光照排开始。”或者更早一些,从她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开始说。“1988年我大学毕业,之后有一年基本处于比较悠闲的状态,就想来北京读书,然后有朋友在报纸上看到人民大学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简章,推荐给我4 个专业,只有新闻我比较感兴趣,所以就报考,在人大读了第二学位。”这段经历还经常给她造成有趣的小误会,当时的新闻学属于法学这个大学科,读完新闻专业获得的是法学学士学位, 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她读完计算机又去读法学,然后读研又改成新闻学。“不是的,从那时候开始,我就一直在学新闻。”
1991 年,彭兰从新闻学专业毕业,像今天的同龄人一样,她面临的也是职业方向选择的问题。“人大新闻学院一直走在时代前列,那个时候,还没有今天说的互联网新媒体,但是变化已经在出现,最典型的就是排版技术的变化,我们简称为从‘铅与火’到‘光与电’”。
对于已经习惯了手机阅读、新闻客户端的新一代来说,可能很难想象,就在30 年前,纸媒排版居然还是要靠人工一个个排铅字。《经济日报》在国内媒体中最早扔掉铅字, 完全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出报, 是在1988 年,一个并不久远的年份。
可以想见这三十年,彭兰所处的是怎样一个发展迅猛的领域,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领域,只有极少数优异者才能步伐紧跟,进而成为领跑者。
彭兰凭借她在计算机和新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留校后,第一门教授的课程就是激光照排,这也是当时全新闻院系里的第一个。“当时有人疑问,为什么新闻学院的学生要学技术工人的活儿?”彭兰的理解是,技术驱动将给媒体带来无限可能性。1997 年在去英国进修了3 个月,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之后, 她在这方面的理解更深刻了。“那时候国内上网还是很困难,学生只能去机房排队发邮件,但就是从这种很简陋的体验开始,我发现新媒体真的是有无穷无尽的可能。它和技术有关,但它绝不单纯是技术,它是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,新世界永远吸引你去探索。”